为持续强化毕业设计全流程管理,切实保障毕业论文学术质量与实践价值,我院于2025年10月23日集中组织开展202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活动。我院630余名2026届毕业生全员参与,在严谨有序的答辩环节中完成了毕业论文研究的首次“学术亮相”。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答辩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我院导师制的深度支撑——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毕业设计准备并非从大四起步,而是从学生大一入学便正式启动,全程由固定导师保驾护航,且毕业设计选题均源自导师四年间指导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第二课堂活动,从源头为毕业论文质量筑牢根基。
本次开题答辩严格遵循本科生毕业设计规范流程,全程分为PPT成果展示与师生互动质询两大核心环节。得益于四年的积累沉淀,答辩前,同学们围绕选题已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前期调研:在导师的持续指导下,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学科竞赛的方案设计与优化、大创项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逐步梳理文献脉络、明晰研究现状、规划技术路线,最终形成逻辑严密、贴合实践的开题报告。答辩过程中,同学们借助精心制作的PPT,从选题背景与现实需求、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现有研究基础与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预期成果与时间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不仅展现出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更凸显出在长期实践积累中形成的学术思维与研究能力,让每一个选题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
|  | 
各答辩小组的指导教师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实际应用需求,对每一位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细致点评。这些导师既是学生四年学业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毕业设计的全程指导者,对学生选题的研究背景、实践过程有着深入了解。点评中,教师们既肯定了选题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高度契合性、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以及学生前期实践积累的充分性,也针对部分学生在选题聚焦度、文献综述深度、研究方法适配性、创新点提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同时,教师们还结合过往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的经验,与学生就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学生后续优化研究路径、完善研究方案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学生将实践经验更好地转化为学术成果。
此次202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圆满完成,不仅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印证了我院导师制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答辩,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理清了研究思路,增强了学术规范意识,有效提升了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答辩环节也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学相长。而从大一开启的毕业设计准备模式,让学生得以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研究素材、锤炼研究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局面,为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提供了核心保障。
接下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导师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大一启蒙——大二实践——大三聚焦——大四攻坚”的毕业设计全周期培养体系,推动导师更精准地将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资源与毕业设计选题深度结合。同时,学院还将加强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跟踪与指导,定期组织中期检查,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的原创性与学术性,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撰写:柯清华 审核:吕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