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为何顾虑重重困难重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7浏览次数:649

  全国人大代表孙维联合有关机构用大半年时间,对33744位在校大学生和5357位毕业两年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4.9%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想法,20.7%目前没有创业想法,还有14.4%的人仍在犹豫不决。有创业想法的受访者中,九成以上的人还没有开始行动。从五千多位毕业两年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有六成的受访者在读大学期间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接近七成的人目前创业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还有17.3%的人的创业项目处于亏损状态。(3月5日西部网)

  假定孙维代表和有关机构开展的调查,样本数据真实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投身创业还不够踊跃,人数还不够多。64.9%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这其中有九成以上的人没有开展行动,即真正选择创业的人不过64.5%之中的一成。尽管很多人声称将在毕业后找到工作,再过几年考虑创业,但事实上,找到相对稳定和满意的工作之后,愿意放下一切从头开始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那么多有创业意愿的人最终没有选择创业?年轻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顾虑,跟现有政策的哪些方面有关?可以进行怎样的调整改进?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高校,此外还有企业家、企业家组织,都在积极为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群体提供创业教育、辅导、培训。会不会是这些创业教育、辅导和培训不太具有吸引力,或者把创业创新的使命说得过于宏大崇高、把创业者会受到的压力描绘得过于吓人、把中国创业营商的难度进行了不太恰当的夸大,从而非但没有起到坚定在校生及毕业生创业决心的作用,相反让人陷入更为纠结的状态?

  这份调查还显示,相比老师、专家和投资人,在校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让成功企业家、曾经创业的学长来作为自己的创业导师。而很多创业指导的书籍也大多以成功的创业企业为蓝本,辨识梳理出所谓的创业法则。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误区所在,既会让人高估创业难度,也会产生对市场和客户的轻视心理。美国创业狂人史蒂夫·布兰克和鲍勃·多夫所著的《创业者手册:教你如何构建伟大的企业》一书就曾谈到,创业建立的企业,本质上只是一个寻求可升级、可重复、可盈利商业模式的临时组织,套用成功大企业及其成功模型、商业模式完全不可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创业,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应当首先找街头巷尾常见的小饭馆,或者水果摊,将那里的老板作为学习了解商业逻辑、市场风险、客户需求、资金链管理的第一个老师,这对于树立创业信心也很有好处。

  下一个问题是,已经选择创业的在校生、毕业生,生存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接近七成的创业者月收入不到3000元,还有17.3%的人面临项目亏损。中外各国,不同的市场环境,多数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长,创业的成功率也高不到哪里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一点并不奇怪。特别是在创业教育、辅导、培训及其他各方面资源支持不到位情况下,投身创业发展的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还相当有限,不排除其中就有很多可能成功的创业者或创业项目被挡在门外,从而进一步拉低了创业成功率的数据。

  尽管如此,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惨淡到百分比个位数甚至更低(创业收入过万也不能简单称之为创业成功),还是需要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对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有着学生创业传统、创业成功率很高的高校的经验,增强对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扶持支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副院长黄亚生等人所著的《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一书中就提到,麻省理工学院已形成了完备的创新流程体系,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能在校内获得以下机构的服务:创业项目实验室,创业课程辅导机构,帮助申请专利并申办牌照的机构,技术许可机构,帮助完善商业企划、组建公司的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长期服务的机构。校方还设立了多项激励师生启动创新创业的奖励方案。相比之下,我国很多高校仅仅是在教育、科技主管部门支持下,出台实施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邀请一些企业家开办创业讲座,而没有给予实质性支持——进一步说,我国各地各类高校要具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能力,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资金注入,鼓励高校仿效麻省理工模式建立起社会化的筹资方式,更要以高校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借助企业的力量完善各类创业支持机构。